几年前,自我感觉相当不错的我遭遇了一次“尴尬”:笔者担任校长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以本校中高年级1500余名学生为样本,进行了一次“课程感兴趣程度问卷调查”。其汇总数据为:对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很感兴趣的学生占到25%,比较感兴趣的占28%,感觉一般的占33%,不感兴趣的占14%。竟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不感兴趣,这是令我这个校长没有想到的。在现行的课程实施中,相当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些学生无法感受成功的喜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搭建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日常教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再是“空中楼阁”?笔者认为,改变现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统整的现状,对课程进行整合是必然选择。所谓课程整合,就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的规划和设计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创造性实践。其实质就是让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因人(师生)制宜”,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然选择。整合后的课程更具整体性、针对性、适切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自主的、有个性的发展,有效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这样,就可以使得有大量的学生不喜欢所开设课程的现状得到很大改善。
近年来,晏婴小学在山东省教科院研究员张斌博士的指导下,实施基于国家标准的课程整合,对如何达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了有益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整合以学生为中心,重在打通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把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且以课程标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程度的依据,改变了原先教学的随意性,让学生的素养提升可查、可测,有据可依。
一、实施源头:国家课程标准的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内容整合,也不是课程门类的简单撤并,而是一种完整的课程开发行为,需要系统思考并一致性地设计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其实质是用课程的技术支撑教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整合伊始,晏婴小学的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了非常认真地研读,不仅能做到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更关键的是有了自己的见解与体悟。我校英语教师边春霞不仅深入研究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而且还下大力气研究了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充分分析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构建了《晏婴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有了对课程标准的研究,老师们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时候,就可以站在更高的视点上思考。
二、实施路径:实现真实性学习的课程整合“四方式”
晏婴小学的课程整合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入手,逐步实施了学科内整合、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和超学科整合。
1.学科内整合。学科内整合强调的是在学科课程中构建起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纵向是构建起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再到整个小学段的逻辑知识体系,横向就是让学科之间、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重构课程体系。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对照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校本化,细化为知识层次目标,然后再把这些层次目标细化到每个年级段,形成能力目标体系。二是依据目标体系,制订质量标准体系,使目标可测可评。三是根据目标和评价,选择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方式,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让重构的课程真正落实到提升学生素养上。四是确定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尽管国家层面没有出台关于小学段的核心素养,但是在研究中我们的老师对核心素养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科核心素养。
2.多学科整合。目前中国小学教育采用的都是分科教学,各科教师以本学科为中心,学生学到的是缺乏内在联系的、局部的、片面的知识,联想空间受到限制,并减少了本可以通过联想扩大知识的运用范围和实践的机会。而“多学科整合”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以主题为统领,将多个学科聚合起来,彼此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果,达到了1+1>2的目的。例如:我校贾来东老师对数学、体育、语文、英语的课程标准进行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浏览,将原本片面的知识立体化,形成了一个有活力的、融多门学科为一体的“定向越野跑”主题课程。
3.跨学科整合。它以概念为统领,将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进行统整,对各科的课程标准进行浏览、集合与重组,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入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实现知识地真正理解与迁移。例如:我校刘玉圣老师设计的《小学生近视与习惯》跨学科单元研究主题,对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安全教育、品德与社会五个学科标准进行了集合与研究,围绕“近视”和“习惯”这两个聚合概念,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超学科整合。它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和关注点组织课程,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通过观察发现、实践体验、合作探究,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等。它没有学科边界,更加指向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例如:我校王金红老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基于学生的需求开发了《齐地金牌小导游》主题课程,让学习跨出了课堂、教室的限制,直接走向了大千世界。
这四种课程整合的路径,丰富了课堂样态,改变了学习方式,让学习过程看得见,即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达到了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达成了自我指导与管理的学习,消除“虚学会”,实现了学生的真实性学习。
三、实施效果:课程体系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6年11月,在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整合两年以后,晏婴小学又进行了一次“课程感兴趣程度调查”。其汇总数据为:学生对整合以后的课程设置很感兴趣的占到41%,比较感兴趣的占38%,感觉一般的占15%,不感兴趣的占6%。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近八成,所占比例有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课程整合前后学生的学习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真正让学生回到学习生活的中央,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到主动探究者的转变,由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通过课程整合,真正搭建起课程体系与学生成长之间的桥梁,让课程体系真正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
课程整合前后学生学习生态对比表
项目 | 整合之前 | 整合之后 |
课程对比 | 课程体系“大一统” 分科过细,缺乏联系学科知识碎片化 | 符合学生学情和需求 课程体系系统 课程多样化 |
学习主体对比 | 学科本位 教材为中心 学生学习被动 | 学生本位 学生为中心 学生主动探究 |
学习方式对比 | 学习方式单一 强调接受性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 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个性发展 |
学习深度对比 | 平面学习习得知识割裂、孤立学习肤浅、表面化。 | 阶梯式学习 知识连贯性强 真实性学习和深度学习。 |
晏婴小学的课程整合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入手,到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纲要的制定与实施,到以一门国家课程为主的学科内整合,一直到跨学科整合、超学科整合,探索出了一条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途径。其课程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全国造成了较大影响,先后有二百余所学校的校长、教师到该校考察课程建设工作。近年来,孙镜峰先后五次受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邀请,为全国高级校长研修班举办课程建设专场报告会,受到与会校长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另外,还百余次受邀到浙江、广西、广东、宁夏、内蒙、济南、青岛、潍坊、德州、枣庄、济宁、聊城、泰安等地举办课程建设报告会。2015年10月,教育部主管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以《孙镜峰:与教师携手走在课程整合之路上》为题,用1.3万字的篇幅重点介绍了晏婴小学推进课程整合的典型经验。2016年12月,由山东省教科院主办、临淄区晏婴小学承办的山东省课程整合研讨暨晏婴小学现场观摩会在晏婴小学召开,来自全省内外的1400余名校长和教师参加会议,与会校长、教师对晏婴小学朝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给予了高度评价。(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校长 孙镜峰 供稿)
课程整合:让核心素养不再是“空中楼阁”
几年前,自我感觉相当不错的我遭遇了一次“尴尬”:笔者担任校长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以本校中高年级1500余名学生为样本,进行了一次“课程感兴趣程度问卷调查”。其汇总数据为:对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很感兴趣的学生占到25%,比较感兴趣的占28%,感觉一般的占33%,不感兴趣的占14%。竟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不感兴趣,这是令我这个校长没有想到的。在现行的课程实施中,相当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些学生无法感受成功的喜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搭建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日常教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再是“空中楼阁”?笔者认为,改变现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统整的现状,对课程进行整合是必然选择。所谓课程整合,就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的规划和设计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创造性实践。其实质就是让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因人(师生)制宜”,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然选择。整合后的课程更具整体性、针对性、适切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自主的、有个性的发展,有效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这样,就可以使得有大量的学生不喜欢所开设课程的现状得到很大改善。
近年来,晏婴小学在山东省教科院研究员张斌博士的指导下,实施基于国家标准的课程整合,对如何达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了有益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整合以学生为中心,重在打通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把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且以课程标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程度的依据,改变了原先教学的随意性,让学生的素养提升可查、可测,有据可依。
一、实施源头:国家课程标准的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内容整合,也不是课程门类的简单撤并,而是一种完整的课程开发行为,需要系统思考并一致性地设计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其实质是用课程的技术支撑教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整合伊始,晏婴小学的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了非常认真地研读,不仅能做到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更关键的是有了自己的见解与体悟。我校英语教师边春霞不仅深入研究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而且还下大力气研究了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充分分析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构建了《晏婴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有了对课程标准的研究,老师们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时候,就可以站在更高的视点上思考。
二、实施路径:实现真实性学习的课程整合“四方式”
晏婴小学的课程整合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入手,逐步实施了学科内整合、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和超学科整合。
1.学科内整合。学科内整合强调的是在学科课程中构建起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纵向是构建起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再到整个小学段的逻辑知识体系,横向就是让学科之间、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重构课程体系。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对照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校本化,细化为知识层次目标,然后再把这些层次目标细化到每个年级段,形成能力目标体系。二是依据目标体系,制订质量标准体系,使目标可测可评。三是根据目标和评价,选择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方式,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让重构的课程真正落实到提升学生素养上。四是确定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尽管国家层面没有出台关于小学段的核心素养,但是在研究中我们的老师对核心素养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科核心素养。
2.多学科整合。目前中国小学教育采用的都是分科教学,各科教师以本学科为中心,学生学到的是缺乏内在联系的、局部的、片面的知识,联想空间受到限制,并减少了本可以通过联想扩大知识的运用范围和实践的机会。而“多学科整合”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以主题为统领,将多个学科聚合起来,彼此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果,达到了1+1>2的目的。例如:我校贾来东老师对数学、体育、语文、英语的课程标准进行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浏览,将原本片面的知识立体化,形成了一个有活力的、融多门学科为一体的“定向越野跑”主题课程。
3.跨学科整合。它以概念为统领,将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进行统整,对各科的课程标准进行浏览、集合与重组,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入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实现知识地真正理解与迁移。例如:我校刘玉圣老师设计的《小学生近视与习惯》跨学科单元研究主题,对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安全教育、品德与社会五个学科标准进行了集合与研究,围绕“近视”和“习惯”这两个聚合概念,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超学科整合。它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和关注点组织课程,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通过观察发现、实践体验、合作探究,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等。它没有学科边界,更加指向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例如:我校王金红老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基于学生的需求开发了《齐地金牌小导游》主题课程,让学习跨出了课堂、教室的限制,直接走向了大千世界。
这四种课程整合的路径,丰富了课堂样态,改变了学习方式,让学习过程看得见,即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达到了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达成了自我指导与管理的学习,消除“虚学会”,实现了学生的真实性学习。
三、实施效果:课程体系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6年11月,在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整合两年以后,晏婴小学又进行了一次“课程感兴趣程度调查”。其汇总数据为:学生对整合以后的课程设置很感兴趣的占到41%,比较感兴趣的占38%,感觉一般的占15%,不感兴趣的占6%。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近八成,所占比例有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课程整合前后学生的学习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真正让学生回到学习生活的中央,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到主动探究者的转变,由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通过课程整合,真正搭建起课程体系与学生成长之间的桥梁,让课程体系真正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
课程整合前后学生学习生态对比表
项目 | 整合之前 | 整合之后 |
课程对比 | 课程体系“大一统” 分科过细,缺乏联系学科知识碎片化 | 符合学生学情和需求 课程体系系统 课程多样化 |
学习主体对比 | 学科本位 教材为中心 学生学习被动 | 学生本位 学生为中心 学生主动探究 |
学习方式对比 | 学习方式单一 强调接受性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 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个性发展 |
学习深度对比 | 平面学习习得知识割裂、孤立学习肤浅、表面化。 | 阶梯式学习 知识连贯性强 真实性学习和深度学习。 |
晏婴小学的课程整合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入手,到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纲要的制定与实施,到以一门国家课程为主的学科内整合,一直到跨学科整合、超学科整合,探索出了一条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途径。其课程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全国造成了较大影响,先后有二百余所学校的校长、教师到该校考察课程建设工作。近年来,孙镜峰先后五次受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邀请,为全国高级校长研修班举办课程建设专场报告会,受到与会校长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另外,还百余次受邀到浙江、广西、广东、宁夏、内蒙、济南、青岛、潍坊、德州、枣庄、济宁、聊城、泰安等地举办课程建设报告会。2015年10月,教育部主管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以《孙镜峰:与教师携手走在课程整合之路上》为题,用1.3万字的篇幅重点介绍了晏婴小学推进课程整合的典型经验。2016年12月,由山东省教科院主办、临淄区晏婴小学承办的山东省课程整合研讨暨晏婴小学现场观摩会在晏婴小学召开,来自全省内外的1400余名校长和教师参加会议,与会校长、教师对晏婴小学朝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给予了高度评价。(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校长 孙镜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