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广文中学始建于1883年,初名文华馆,后曾名文华学校、文华中学、潍县私立广文中学、潍坊二中等,2006年,潍坊一中、原潍坊二中初中部整合成立新的广文中学,为潍坊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公办初级中学。
2006年以来,广文中学创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适才教育”办学理念和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把构建校本课程作为育人模式的核心,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适才课程”体系,开发出多样化、可选择的基础、分层、分类、综合课程,创新以“选课走班”为主要标志的教学组织形式,重建管理机制,完善评价制度,引领教师发展,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突出、特质明显”的育人目标,初步形成了以“适才课程”为核心的初中育人模式。学校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是全国唯一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的初中学校。作为全国唯一初中学校,在教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座谈会上介绍经验;作为全省唯一学校,在山东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适才教育”、“339综合素质评价”经验全市推广。广文学子日益显露出“阳光、大气、自信、创新”的独特气质,毕业生以学习优异、素质全面、个性突出、特质明显备受各高中学校青睐,曾三次获全国模特大赛冠军,三次应邀走进央视参与活动。
一、坚持立德树人,创建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适才教育”办学理念和体系
2008年,广文中学完整提出了“适才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并探索形成了“学生适学、教师适教、全员适位、家庭适导、学校适所”的适才教育办学体系。
“学生适学”为核心:创造“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适才课程”体系,建设“54321自主课堂”,实施“339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学得高效、成长得快乐,用心成就每一位学生。“教师适教”为关键:转变教师理念,改善师生关系,搭建研讨平台,创建“广文教师发展学校”,推行“学分管理”,消除教师职业倦怠,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享受幸福人生。“全员适位”为保障:推行“以级部为中心”的扁平管理模式,实施“满意度就是工作业绩”的考核方式,建设“我的岗位我选择”的团队文化,践行“民主管理的8个关键词”,教职工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全面发挥育人作用。“家庭适导”为支撑:举办家长学校,实施系列家长课程,创新十种家长课堂模式,创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创造家校合育的力量。“学校适所”为根本:通过行动研究、数据测量、多领域融合等研究方法,建设学生更喜欢、教师更幸福、家长更满意、社会更认可的初中理想学校。
二、坚持课程核心,创造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适才课程”体系
把“全面发展、个性突出、特质明显”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类课程进行整合改造,创造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适才课程”体系。其中,“学科课程”夯实学生成长根基,“活动课程”助推学生个性发展,“特色课程”培育学生广文特质。
一是全员开发“适才课程”。根据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对国家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二次开发,创设“引桥课程、整合教材、适量练习”三条学科课程开发途径,让学科课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把传统的学生活动纳入课程体系统一管理,变活动为“活动课程”,成功构建起包括“入校课程、进阶课程、离校课程,班会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阳光60分课程,‘广文节日’课程、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在内的十大活动课程体系。梳理百年广文的成长基因,结合国家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确立了广文学生“大家风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人才特质,相应开发出由“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3大系列、13个门类、65门特色课程组成的特色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计上呈现出基础、分层、分类、综合的特点,满足了每一类、每一层、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课程难度的不同,对数学、物理、化学课程进行分层设计;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潜质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对语文、英语、体育、美术、音乐、技术课程进行“基础+分类”设计;思品、历史、地理、生物学科实施自己开发的基础课程;对特色课程进行分类设计;对社团课程进行“分层+分类”设计。另外,开发游学、综合实践、项目研究等综合课程,关注学生多元发展。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就相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二是全面落实课程体系。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选择,形成了学生每人一张课表,每位学生按照自己的课表安排,携带学习资料和用品,按时到相应的学科教室上课,变教师走班授课为学生选课走班,改变学生等待、教师走动的传统模式,构建起学生积极主动、教师等待咨询并随时提供服务的崭新教育生态。按照学科、课程特点和要求,把传统的教室建成了集上课、阅览、实验、讨论、教研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学科教室,资源更贴近学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鼓励教师的个性化创造,探索班内分区教学,让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在同一教室的不同区域学习同一课程。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倡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三是全程评价学生成长。开发过程性评价平台,从过去的更多针对一个班的评价,走向评价每一个学生。老师每上完一节课就相应对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纪实性评价;家长、学生随时登陆平台,了解自己的表现情况,随时自主改正。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即时的评价反馈,能帮助学生认清努力的方向,明确前进的目标,落实学习任务,养成反思的习惯等,学生学会了自我规划,在自我规划中成长进步。过程性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随时随地以评价结果激励学生,实现“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模糊评价到细节评价,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评价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三、坚持机制保障,创新引领师生自我发展的管理评价新机制
重建管理评价机制,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实现“成事”与“成人”的统一,保障“适才课程”顺利实施,引领学生、教师自我发展。
一是分布式领导让全员育人成为现实。本着从管理走向治理的理念,从集中管理走向分布式领导,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将学生常规管理的诸多任务分解到不同岗位,确定各自的领导职责,采取项目组负责的方式,由主管领衔组建一个项目组。每个教师都可以在自己喜爱、擅长或关注的方面有所成就,在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有所作为。所有教师人人承担导师职责,负责所指导学生的全面成长,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导、学业水平指导、人生规划引导和心理成长疏导”。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育人有了系统的思考,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顾问、导师和朋友,立德树人落实到了每一位教师身上,全员育人成为了现实。
二是“339综合素质评价”引领学生全面个性成长。坚持“要什么,就评什么”的原则,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构建起“339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小到每天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大到一个学期在综合实践、参与活动等方面的情况,都在评价中彰显,并在评价的引领下自我修正,自我完善。“339综合素质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全面发展评价与个性发展评价统一起来,既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引导着学生走向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
三是多元评价体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全面建立师德考核前置制度,实施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制度,切实加强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构建教师多元评价体系,教书评价与育人评价相结合,引导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心理状态、学习状态,由教书走向育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激发每个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热情。多元评价体系唤醒了教师的专业自觉,让教师看到了希望,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同时,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走上了持续发展的轨道。 (潍坊广文中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