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是隶属于山东大学的初级中学,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北路177号。学校始建于1910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百年来,她秉承山东大学“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力求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努力践行“做有信仰的教育”的教育理想,坚持“站在文化的高度思考教育、站在教育的高度思考教学、让学生发生真实性的学习”的教育指导思想,把“共享生命成长”做为学校的教育信条,确立了“养心育德,养根育能”的育人理念,坚持以“聚焦课堂,深化课改,关注学生,成就发展”为抓手,为学生精彩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真实性学习的发生——从问题开始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唤醒学生的潜在力量,促使他们从内部获得自我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雅斯贝尔斯说:“教学活动中的读、写、算的学习并不是技能的获得,而是以此参与精神生活,细心地把握其中的美,而不是外在的手的动作和理解运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才能够称为真实性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质疑式学习的方略,其中,问题是学习的核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比如,数学学科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质疑为特征”的学科学习理念,并独创形成了“质疑式学习六环节”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
组内合作讨论解决个人疑问、组内与组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为班级共性难题师生一起研讨,再次质疑提升等环节,让真实性学习魅力绽放。只有学生产生的问题才是课堂上需要解决的真问题——我们加强了对学生问题的研究,从“问题指向、问题成因、释疑策略”三个方面设计“问案”,三个年级循环设计修改,形成了完善的“问案库”,使得“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走进山大附中的课堂,你会发现孩子们善于结合自己的读书和思考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是山大附中孩子拥有的素养。
二、基于个性的选择——我的学习我做主
学生如果一直处于“被规划、被成长”的状况,他们往往会产生隔膜心理,甚至有可能拒绝接受这样的教育,因为缺少主体的主动参与,很多看起来非常精致的教学都会产生负面效应。
多年来,我们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依托,努力让课程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选修课由老师们根据学生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专长设置了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科技创新类、学科拓展类、艺术修养类、生活实践类、运动拓展类这七大门类100多门选修课。“走进考古”“数学史与批判性思维”“服饰之美”“探索与飞翔”“电影魅力”“我爱烘焙”“光与影”“法语”“手工作坊”“朦胧诗”“小水滴工作室”“建筑民居研究”“动感少年舞蹈队”“Football Club”“NBA俱乐部”……在孩子们眼里,这些选修课充满魅力。因为选修课的开设,周四和周五的下午成了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不仅如此,针对国家课程我们也勇于尝试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比如:理综学科以“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分层走班”为理念创立的“三阶段,两层次”学习法。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将主题学习确定为基础性学习、拓展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三个阶段,选择性学习分设至少两个层次。这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也是对生命发展的敬畏。
三、走进生命的深处——体验式学习
体验意味着学生进入求知状态,意味着个体生命与外界所进行的良性互动。我们对于教学的要求就是:走进学生的心里,进入学生的生命中。
生物课本八上第一章内容是“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可是对于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学生,头脑中缺乏实际的认识和感受。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学科老师精心设计学习过程,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有务农经验的人、查找有关书籍等方法,初步了解具体的植物种植方法;按需要、爱好和家庭条件购买心仪的种子;种植并照料它直到开花、结果;在种植过程中,认真观察、记录,同时写出观察日记;整理观察资料,写出研究报告。聆听花开的声音,让学生亲身经历、见证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全过程,在将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关爱。
(一)学校课程重构,深化课程改革。
追求真实性的学习、选择性的学习、体验式的学习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我们的教育指向于“培养完整的人”,还需要我们站在文化的高度思考教育。
四、共享生命成长——培养完整的人
教育过程包含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能动主体,它们构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教育场”。三者在“教育场”中进行信息、情感交流的过程就是教育发生的过程。同时,只有三者拥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才能够激发出最大的教育能量,这种价值观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共享生命成长”的过程,并建立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三类课程。
针对学生课程,我们确立了“养心育德,养根育能”的教育理念,以“德”和“能”来承载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通过四大模块,三种课型来整体规划、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基于课程本身的价值定位以及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和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我们设立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自选课程,以达成我们“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追求。
五、学术引领——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教学即科研,问题即课题,成果即成长,山大附中坚持学校工作科研化,教学研究课题化的基本原则。经过多年的校本课题研究,学校已有《做有信仰的教育》、《每一棵树都想开花》、《别忘了你也曾经是个孩子》、《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课堂,诗意还在》、《陪小土豆们读初中》、《教想录》等多部研究成果出版,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刊物发表和获奖论文100余篇。
为了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向新的高度,在与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合作开展《基于学习科学的有效教学研究》的同时,2015年,又与杨向东教授合作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跨学科课程、情景教学等课题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开发和案例设计,以语文为例,在八年级语文关于人物描写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课程融合,确立单元主题。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审视学习活动,设计出单元学习任务。《母亲(父亲)小传》是整个学习任务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体现了我们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从准备素材到阅读学习,再到整理创作,最后完美呈现为母亲节的礼物。在这一过程中,语文知识隐藏在背后成为了工具,而体现出来的是孩子的策划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以及由此油然而生的亲情和家族感情,教学不再仅仅关注学科、关注知识,而是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是一片沃土,是共享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是闪烁智慧、承载梦想的舞台,我们将一如既往,扛起教育革新的旗帜,阔步前行!(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