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自主变革 > 正文

学校自主变革

践行1751精神,创新办学理念
发布日期: 2017-04-05 浏览次数:



青岛三十九中(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是山东省“1751”工程指导学校,近年来努力践行1751工程精神,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文化底蕴厚重、基础教学成就突出、艺术特色享誉全国、海洋教育蓬勃发展的著名中学。

一、探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思想

青岛第三十九中学在1751工程精神引导下,积极探寻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学校遵循“文化引领,礼仪规范,制度保障” 的道德培养路径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培养路径;坚持“起于学生的兴趣,并将学生的兴趣、能力与专业选择实现对接的发展”的终身发展理念;把“挖掘潜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发展的动力系统”作为发展学生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用文化滋养灵魂,用兴趣和责任构建起自主发展的动力系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现兴趣、能力与专业发展选择的对接”的培养目标。

1. 学科思想到教育思想

学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科能力、学科精神,实现学科育人,但是,当前学科教育更多是停留在学科教学,停留在解决书本上的学科问题,没有真正实现学科育人,更没有深入到用学科思想、学科规律分析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每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视角和研究问题的工具。学科知识、学科思想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符合学科规律,只要建立起学科模型,用学科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时,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更加清晰。39中的海洋教育得益于“四个一工程”,每周一节专家讲座,每月一次实践考察,每学期一项课题研究,每年一次海上科考,看上去时间不多,学习内容就那么一点点,因为坚持不懈,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兴趣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清华大学马豪教授给学生做完报告后问我:“这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吗?清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也提不出这样的问题来”,我说:“你这是第26场讲座”,“那我就找到答案了”。不论做什么事情,按照节奏,贵在坚持。

学科思想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当学科思想回归到生活,构建学科模型,将生活问题学科化,用学科规律分析认识生活时,学科思想就转化成了教育思想,学科思想背后的哲学内涵和文化价值就会呈现出来,学科教学就会走向学科育人。青岛39中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老师挖掘学科知识、学科思想背后的文化内涵,彰显学科育人功能,以征文的形式征集文章,如《借助生态学原理和生态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态道德》《描述生命中“秩序”的重要性,强化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等,今年即将出版。

2.文化滋养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是由人构成的,因此文化是人的灵魂,灵魂需要文化来滋养。文化化人,文化塑魂,中国的学校应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用文化塑造灵魂。针对教育问题,“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天性之为命,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等等,揭示了教育规律。

青岛39中制定《青岛39中传统文化学习方案》《传统文化高(初)中课程方案》《青岛39中学生礼仪规范》等,每周一节传统文化课(单周一节晨读,双周一节班会);编写了高、初中学生读本和教师读本;开展师生文化论坛;聘请专家讲座;与家长一起学习践行传统文化,征集家长文章,出版了《我家有个小孝星》;向师生征集文章,出版了《图说校园文化》3期等;学生志愿者团队服务社会等。优秀传统文化对师生思想精神的引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践行1751工程精神海洋教育迈向新台阶。

成为1751指导学校以来,我们在省课程中心指导下,海洋特色教育成为三十九中学校品牌的崭新亮点。

1.形成海洋教育工程体系

我们制定了《青岛三十九中(海大附中)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及与之相配 20余项培养保障制度,形成蓝色海洋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我们创新课程,建设了独具特色的海洋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与开发方面,军形成了“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实践型课程”三位一体的海洋特色课程体系,实现了“四个一”工程:每周一节海洋校本课程,每月一次海洋实践活动,每学期一项海洋课题研究,每年一次海上科考活动。

2.海洋教育资源得到极致发挥

学校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海洋科技馆等驻青海洋科研机构和明月海藻集团等签订了《海洋教育联合育人协议》,使其成为我校海洋教育实践基地,搭建创新人才成长平台。

招聘海洋科学博士生,作为海洋课题研究、海洋实验和海洋实践活动的指导专家, 聘请40多位专家教授组成专家团队,开展系列海洋科学讲座和课题指导,组建本校教师团队,开设海洋学校课程,建立了“中学博士工作站”,聘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走进学校指导学生开展海洋教育、海洋课题研究等工作。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海洋课题研究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

走进专业实验室进行海洋课题研究,成为我校海洋教育的常态化环节,也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摇篮。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形成研究小组,提出有关海洋方面的研究课题。根据各自小组课题涉及的专业方向,与特聘的海洋专家团队相关专家联系,选择适合的指导教师给予相应指导。在各个小组确定课题和指导教师之后,特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专家教授组成课题评审委员会,于2012年01月13日,对2011级海洋班首轮海洋课题的开题进行了论证。本次海洋课题共有9个,其研究内容涉及“海洋有孔虫”,“斑马鱼胚胎发育”、“虾类解剖”、“从海洋贝壳中提取糖蛋白”“海洋生物生活习性”、“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岛屿”等方面的内容。 在大学和涉海机构的专家引领下,我校海洋班学生实现了 “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研究,人人出成果”的目标。

在校期间,学生能聆听海洋专家讲座50场,参加海洋实践活动12次,课题研究结题40项,每个学生至少有3项课题研究成果和一次海上科考的经历,系统化的海洋教育开阔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实施教研课题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我校承担的山东省十二五重点课题《“自主、导学、合作、生成”学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已经结题。我们通过有效的设计、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合作、交流、体验,达到课程目标的最优化发展,构建“有效、髙质、愉悦、可持续发展”的品位课堂。

学校推出各具有特色的“自主、导学、合作、生成”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各个教研组分别形成了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子课题和教学模式。高中语文组实施“少教多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高中数学组实施“多维合作,诱导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文综组的“学案导学,愉悦探究”教学模式、初中英语组“自主学习,愉悦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初中物理组的“集思乐学五板块教学模式”,其“集思乐学五板块教学模式”分为:学案导学、思维展开、训练提高、梳理提炼、质量检测。初中化学组使用问题衍生法教学模式、历史学科的“教学案”情境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体育组学习模式是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初中语文“三板块六环节”教学模式为核心等等。这些研究取得了极大成效。

1.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转变,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勤于动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学教氛围;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的自信力,鼓动学生大声大胆展示学习成果。一大批教师表现比较突出,他们的课堂气氛宽松,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也能体现互动即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上台板演 、主动展示、质疑释疑、互帮互学,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共识、共享和共同发展。而且注重课堂的系统总结,从知识、方法、规律、思想、情感体验等方面启发学生结课,效果显著。

2、课堂教学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环境宽松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全力营造一种积极和谐平等愉悦,能激发学生潜能的氛围。具体表现:教态自然;语言形象生动,不乏风趣幽默感;善于运用表情、目光、手势、身段等体态语,引领学生;远离讲台,融入学生,零距离地给予学生以耐心细致的帮扶指导和面对面的交流;以尊重和赏识的目光看学生;以富有感染力的激励语启迪学生,在表扬学生上不惜口舌。教学设计科学严谨,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借鉴百家,自成一家。本次活动老师们普遍使用了学案教学模式。以学案为依托,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组织课堂生成和课下拓展升华,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3.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操作,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地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随着本课题的逐步实施和不断推开,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

近三年来,学校编写十余册校本教材,完善了学校课程。高中理综组研发的“合作生成教学法”获得“青岛市第二届优秀教学法”。高中语文组承担的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语文少教多学教学研究》获优秀课题。全校所有教研组都有市级以上课题,教师也做到了人人有课题。1751工程以来,我校有2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方面称号,有30多人次获得省级称号,其中山东省特级教师5名,60%以上的老师获得青岛市以上的奖励,发表获奖论文150多篇,完成或正在进行研究课题国家级5项、省级10项、市级20多项,

学校教育理念更新,办学思路创新,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成果丰硕:青岛市首批蓝色海洋教育特色实验先行先试学校,同时被国家海洋局授予首个“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 学校教育课程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课程资源专题资源一等奖,“蓝色海洋教育”项目获得青岛市首届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大奖,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校本研究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荣获山东省校本研究先进单位。学校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培训班、山东省高中学校校长会议、全省高中教学校长培训班、青岛市教育论坛等会议上,进行典型发言。校长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科研十佳和“全国十大海洋人物” ,并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100多家国家省市媒介300多次正面报道我校,省委书记姜异康、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刘立民等国家省市领导以及管华诗、郑守仪等10多位院士都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做出过高度评价,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撰文称“从青岛39中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供稿】



上一篇:·在改革中不断追求卓越,在引领中实现高端发展
下一篇:·携手并进,共创未来